紧急提醒!这几十个互联网项目都是诈骗!

李旭反传销
2025-11-12
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

  近日,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严厉打击利用App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题会议,会议强调要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严肃整治利用App开展非法金融活动问题,将其作为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非法金融活动形式愈发多样、隐蔽性增强。相比打击,了解其套路与特点,对于防骗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

  我们结合今年以来接到的上千条求助与咨询,梳理出以下几类利用App实施的常见诈骗形式,请大家保持警惕,避免上当。



  第一种: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App

  假冒国家相关部门或者知名企业,伪造“李鬼”App,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投资者充值至无法提现。

  典型案例: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一位退休教师通过名为“中国梦”“碳达峰圆梦钱包”等非正规应用商店下载的APP进行“投资”,账户金额看似翻倍,却始终无法提现,最终损失超过30万元。



  主要特点:高回报承诺、专业界面伪装、群聊“托儿”吹捧、诱导在封闭环境中操作。

  之前我们也详细分析过这些项目的套路及参与者的心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往期文章。

  注意,这几十个网络投资项目都是骗局,一文解析“你是如何被虚假投资理财平台操控的?”

  注意!这150个互联网项目都跟境外电诈集团有关,参与一个就可能倾家荡产,请及时远离!

  派(π)币、国能、AS理财......这上百个“网络投资项目”全是骗局,都已经被官方点名预警这上百个互联网诈骗项目,是怎么通过境内外勾结忽悠众多中老年?一篇文章讲清楚

  目前还在活跃的,打着官方或者知名企业旗号的虚假投资理财类涉诈App汇总:





  第二种:冒充客服+会议软件结合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平台客服,以“取消会员/扣费”为由,诱导下载会议类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实时监控转账。

  典型案例:央视新闻报道65岁的徐女士接到自称“短视频平台客服”电话,称其开通了每月自动扣费的保险。为“取消业务”,她下载“中银会议”APP并在对方“指导”下操作,存款全被转走。



  主要特点:APP名称带有官方色彩(如“中银会议”)、通过屏幕共享窃取信息、制造焦虑话术、针对中老年人设计“手把手”指导。

  第三种:兼职刷单与“软件充场”类诈骗

  以“轻松高薪”兼职为名,实为盗用身份信息、用于洗钱或诈骗引流。

  典型案例:上海警方打掉一个以“软件充场”兼职为名的犯罪团伙,以日薪200元招募求职者,实为盗用其身份注册支付账户,用于非法转移涉诈资金,涉案金额超1400万元。

  主要特点:低门槛高回报、收集身份证/银行卡/人脸信息、犯罪窝点内分工隔离、对警惕性高者劝离以防报警。

  第四种: “赚钱APP”与自动扣费陷阱

  以“走路赚钱”“看视频赚钱”为噱头,实则设置隐蔽扣费环节,诱导支付。

  典型案例:半月谈报道福建林女士发现母亲手机出现两笔不明扣款(888元、898元),溯源发现是“赚钱宝APP”弹窗广告诱导支付。



  主要特点:以“1元体验”“免费试用”为诱饵后续自动续费、界面误导性强、退款流程复杂维权困难。

  第五种:嵌入购物、投资等场景的虚假APP

  诈骗分子仿冒购物平台、投资理财软件,或谎称是超市、视频网站的会员充值APP,通过低价、高收益等诱饵,引导用户通过非官方渠道下载。一旦使用,可能导致账号密码泄露、资金被骗或在虚假项目中“投资”无法提现。

  第六种:利用生活服务APP洗白赃款

  为“洗白”赃款,诈骗分子勾结网约车、烟酒行等生活服务类APP实施犯罪。例如,诱骗受害者将现金通过网约车运至指定地点,或以诈骗所得在线上烟酒店购买高档烟酒再转卖,完成资金转移。

  🔍非法金融APP的共同特征

  高度伪装:使用与知名机构相似的名称或仿造界面,话术精心设计(如“影响征信”“国家项目”)。

  技术滥用:多由境外团队开发,通过链接、二维码传播;依赖“屏幕共享”“远程控制”实施操控。

  链条化运作:形成“获客—引流—实施—洗钱”全链条,跨区域蔓延,识别难度大。

  深度融合生活场景:借助网约车、快递、线上购物等合法业务伪装资金转移,甚至诱导线下现金交易。

  ✅ 如何有效防范与自我保护

  严守账户信息:不泄露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不随意人脸识别。

  认准官方下载渠道:仅通过手机自带应用商店下载APP,拒绝扫码、链接推送等非正规方式。

  拒绝“屏幕共享”与“远程控制”:陌生来电要求开启此类功能的一律挂断。

  警惕“取消业务”话术:客服指导资金操作或下载APP的,均为诈骗套路。

  理性看待“高薪兼职”与“低价福利”:门槛极低但回报异常高的机会,背后多是陷阱。

  记住:凡是提现之前让你交钱才能提现的项目,都是诈骗!

  凡是让你交“验证费”、“激活费”、“账户管理费”等各种费用的,都是诈骗!

  凡是宣传“中国梦平台”、“国家项目”,承诺高额的回报,都是诈骗!

  凡是收款账户为个人或与之宣传不相符的公司账户,并限时支付、账号不断变换的,都是诈骗!

  凡是不能通过官方应用商城下载,需要通过他人给你分享二维码或者复制链接到第三方浏览器才能下载的,都是诈骗!

  以下这些近期咨询比较多的互联网项目,都符合这些诈骗特征,一定要及时远离!

  1、虚构的“品牌强国”涉诈App

  打着“国家项目”旗号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项目,IP地址在境外,收款账户为个人。已经有人被骗7万,最近还在忽悠交什么升级包。千万别上当。



  2、假冒的“中国政企(政企PPP)”涉诈App

  正牌的“中国政企合作基金”已经三令五申没有推出任何投资项目。是不法分子冒用“中国政企合作基金会”的旗号,制作散步涉诈APP。



  3、虚构的“中数汇财”涉诈APP

  前期宣称无需投资一分钱,实名注册登记就可发放“追梦功臣补偿金”,后期忽悠参与者给“儿童基金会”转款,实则“儿童基金会”只是幌子,收款账户多为不知名的个人账户。实则就是诈骗团伙在变相收割。

  4、虚构的“投资中国”涉诈APP

  下载时提示携带病毒,IP地址显示在境外,诈骗分子通过大量虚假“取现”照片和视频诱骗参与者加入,实则这些照片要不是AI制作,要不是请的演员演戏,同类型的套路,央视早就曝光了。

  “挣大钱了”?!冒充“扩大内需”、雇群演拍诈骗视频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出现新变种

  5、虚构的“民生汇”涉诈APP

  冒充国家部门,以领取98万民生保障金吸引参与者实名注册,非法套取用户个人信息。每日以小额红包为诱饵,要求参与者签到听课学习。该项目为典型诈骗,参与者很可能因信息泄露面临“洗钱”风险。

  6、假冒的“粤港澳大湾区(更名为共建大湾区)”涉诈APP

  在微信中打开“共建大湾区”APP的注册链接与下载链接,都会被屏蔽,屏蔽理由是:页面存在风险。这代表什么?还有,这里面有很多高回报的项目,但是到充值的时候,收款账户都是一些个人,不是宣传国家项目吗?怎么会是个人收款呢?所以别信,这就是诈骗软件。

  7、虚构的“上合组织”涉诈APP

  这也是近期出现在网络中的一个比较火热的诈骗项目,假冒上海合作组织,网站搭建在境外。千万别信!

  8、虚构的“中华民生”涉诈APP

  这个项目原名是“中华习语”,被大量曝光后,改名为“中华民生”。前段时间忽悠参与的会员可以提现,但是要交税才可以,其实就是变相收割。

  9、假冒的“神州智电”涉诈APP

  这是一个假冒国家电网的诈骗项目,也是通过来路不明的个人账户收款,赶紧远离吧!

  10、虚构的“稳定币钱包”涉诈APP

  宣传是“国家项目”,IP地址却在境外,这不搞笑嘛。再看看里面那些高收益的理财项目,收款账户都是个人。就是一个诈骗项目,远离!

  11、假冒的“中银香港”涉诈APP

  也是一个打着“国家项目”旗号的诈骗项目与,宣传给参与者发米,还有一些有人拿到米的虚假宣传视频,那票票明显是练功券,千万别信!远离

  12、智天见面会

  之前一直吹嘘11月10日要跟大家见面,现场给100万。有被打脸了吧?早就说过是骗局,可还是有人一次一次被打脸还是执迷不悟。

  记住:所有宣传“智天”“邓智天”名义的项目,都是诈骗!邓智天还在小黑屋踩缝纫机,现在你们所看到的这些智天项目都是境外诈骗分子搞得。

  13、虚构的“圆梦行动”涉诈APP

  这种“圆梦”系列的涉诈软件,真的层出不穷,名字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IP地址都在境外,收款账户都是来路不明的个人或者是影子公司。宣传是“国家项目,国家发放扶贫款、补偿金”,可是没有任何一点能够证明。就是妥妥的诈骗项目,远离!

  总而言之,整治利用APP开展的非法金融活动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对普通民众而言,关键在于增强防范意识、熟悉诈骗套路,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牢牢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如果你的项目在以上清单中,请立即停止投资!这可能是你止损的最后机会。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