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繁华表象之下,数个隐匿于居民楼的传销窝点正悄然张开陷阱。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到怀揣梦想的求职者,从警惕的旁观者到被困的亲历者,四段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惊心的经历,共同勾勒出传销洗脑的残酷与反传销的艰难博弈。
一、24岁女大学生深陷传销:为返窝点翻窗逃离,家人无奈求助
24岁的黄女士(姐姐)刚大学毕业,便被同窗好友以“高薪工作”为由骗至成都,自此卷入一场不明类型的传销活动。这一隐瞒长达半年之久,家人全然不知,直至被她欺骗参与传销的同学通过社交账号辗转联系到黄家,这场骗局才浮出水面。
回家后的姐姐,早已不是家人熟悉的模样。她对工作细节、传销相关情况守口如瓶,即便面对警察询问,也坚称“自己做的是正常工作”,拒绝提供工资流水、工作证明。家人发现她包里藏着一摞在成都办理的银行卡,且在此期间四处借钱,仅以“赔偿他人电脑”为由就借款近3万元,后续更被查出名下有多笔贷款。

更令人揪心的是她被彻底洗脑后的状态:内心异常“强大”,对家人的担忧和议论毫不在意,日常大多时间都在打字聊天,对家人的沟通爱答不理。
她执意要返回成都,家人提出“只要看一眼工资记录就同意她回去”,她却以“断绝关系”相要挟;弟弟试图抢夺她的手机阻止其与传销组织联系,她情绪激动到扬言“跑出去撞车、去死”,甚至在争吵后毫无难过之意,反而在沙发上听歌嬉笑,模样让家人心痛又无奈。
由于成年人无法被强制拘留、查手机流水,报警也因缺乏直接证据难以奏效,而贵州当地没有反传销机构,家人担心一旦她跑走就再也找不回。黄女士的父母在精神病院工作,无奈之下只能计划将她送进医院隔离——目的并非治疗疾病,而是断绝她与传销组织的联系,没收手机,让她脱离洗脑环境。然而,这一计划未能如愿,十来天后,姐姐趁半夜翻窗户逃离家中,返回了成都的传销窝点,只留下家人拿着从她微信中搜集到的传销证据,茫然寻求报案指引。
二、毕业季的陷阱:“西部大开发”幌子下,室友的“充实工作”迷局
刚大学毕业的宋女士,发现同寝室室友疑似陷入成都郫都区的传销组织,这让她和另外两名室友忧心忡忡。她们虽未能100%确认,但诸多疑点让人心生警惕:室友曾向两人游说,让她们放弃考公、三支一扶的机会,前往成都共同工作,还抛出“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词,甚至称“当公务员治不了家人的病”。
室友自称在西华大学附近与他人合租,“有男有女,自己和女生同屋”,每天过得充实,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但她对两名室友的说辞前后矛盾,还特意叮嘱她们不要告知其他同学。在与宋女士的聊天中,她极力美化这份工作:“精神和物质上都有成长,环境好,没有勾心斗角,能做自己”,自称担任“软实力培训助教”,负责排课程、回访学员等工作,底薪4500元,加上提成可达五六千,后续还有晋升空间。
这番看似美好的描述,经李旭反传防骗团队判断,100%是传销陷阱。宋女士和室友得知后,既焦虑又迷茫:室友家庭条件不好,陷入传销最多三个月,却对骗局深信不疑,朋友圈满是积极向上的内容;而她们三人刚毕业,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实施“拯救计划”,担心直接告知室友父母会适得其反,毕竟没有确凿证据,且室友展现出的“满意状态”可能让长辈不信。最终,三人决定先稳住室友,保持日常聊天,待12月考完试、落实工作后,再前往成都当面核实情况。
三、主动爆料的逃离者:温江传销窝点的69800元骗局与未竟的举报
薛先生曾被骗至成都温江区时代西锦小区的传销窝点,如今成功逃离的他,主动站出来提供线索,希望警示更多人。这个传销团伙颇为狡猾,特意选择在派出所旁边居住,团伙成员多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甚至有十八九岁的少年,还有少数高学历者,包括研究生,其中大部分来自贵州。
薛先生的被骗经历,与反传团队视频中介绍的流程高度吻合。当初,他被朋友引诱加入,刚进去的一个星期里,先后有十多个人轮番对他洗脑,之后便被带着参与所谓的“商人学习”,核心内容却是教他如何欺骗他人、如何借钱和贷款。他最终向哥哥要了2万元,交了1.7万元(相当于3份“投资”),而骗他加入的人,更是投入了69800元(相当于21份“投资”)。
由于是纯白户,薛先生未能贷到更多钱款,这也让他有了冷静观察的机会。后来,他通过朋友得知其身边有人也曾被骗入传销并成功脱身的经历,才幡然醒悟,最终带着骗他的人一起离开了窝点。他透露,该团伙有几十人规模,每周会集中到一个地方开“会议”,他曾向楼下派出所举报,但因线索不足、担心打草惊蛇,未能将团伙一网打尽。如今,他仍计划抽空返回小区蹲点,等待合适时机配合警方,抓捕参与集会的传销人员。
四、潜伏窝点的记录者:南派1040阳光工程的“家庭式”洗脑套路
余先生目前仍被困在成都温江区的传销窝点,卷入的是南派传销“1040阳光工程”。截至他分享经历时,已在窝点待了六天,期间悄悄记录下五六个传销窝点的位置,每处窝点从鞋架和衣架数量判断,大约有5人左右,他所在的窝点加上他共6人。
这个传销组织的洗脑套路极具迷惑性:刚到的前两天,会带着他吃喝玩乐,营造“家的感觉”,绝口不提传销相关内容。日常起居遵循“生活管理20条”,饮食尚可,房间布局大致相同,里面只有三五个年轻人,除了纸、笔和几本书,几乎找不到任何传销证据。每天的核心环节是“上课”——由两人带着前往其他小区,授课者大多文凭不高或此前行业不景气,也有个别211大学毕业生,他们拿着纸笔滔滔不绝,课后还会特意收走草稿纸,生怕留下证据。
余先生表示,等自己成功脱身,会将记录的窝点信息公之于众,希望通过自身经历,让更多人认清南派传销的伪装,避免落入同样的陷阱。
这四段经历,是成都传销骗局的微观缩影:有人被亲情与执念阻隔在外,有人于毕业十字路口陷入迷茫,有人侥幸逃脱后仍心系他人,有人潜伏险境等待脱身。它们共同警示着:传销的洗脑陷阱从未消失,唯有保持警惕、及时求助、多方合力,才能让更多的“局中人”看清真相,让传销的黑暗无处遁形。
[此文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