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案例看“诈骗分子”如何一步步攻陷中老年心理防线

李旭反传销
2025-11-04
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

  2025年初,北京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新型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骗子打着“国家项目”的名义,制造虚假涉诈APP,通过请人拍摄虚假宣传视频,致使上万中老年参与其中。最终包括李某在内的16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这一案件典型地反映了当下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手段如何利用国家政策外衣进行包装。【详情请看:“挣大钱了”?!冒充“扩大内需”、雇群演拍诈骗视频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出现新变种】

  从警方披露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诈骗分子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大量虚假视频,其内容均是不同人讲述参与“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后获得丰厚回报的经历。而这也是大量中老年被蛊惑的原因。

  · 诈骗手段:这些视频中的“成功人士”有些展示成捆现金,有些在银行ATM机展示账户余额,声称这是参与国家政策项目获得的收益。然而警方调查发现,这些视频均是雇佣群众演员拍摄的虚假内容,视频中展示的现金实为银行点钞练功券。每拍摄一条视频,演员可获得100元报酬。

  · 案件特点:专案组调查发现,这款涉诈APP的幕后主使在境外,在境内分别设立了技术开发团队和推广宣传团队。大多数下载这款APP的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在投资初期可能获得少量回报,但后期诈骗人员会以“线下会员不够多”、“投资额度不够大”等理由,诱骗事主继续拉人头投资。(这一步就是将一个普通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也能进一步防止参与者报警。)

  此案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近年来针对中老年人诈骗的一个缩影。直至今日,我们依旧每天能接到很多类似项目的相关咨询,“XX项目他们都说拿到钱了,是真的吗?”“XXX项目,他们的卡真的能取到钱。”......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类诈骗项目是如何精准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一步步将其引入陷阱。

  一、诈骗链条的逐步解析:骗子如何布下天罗地网

  第一步:寻找目标与初步接触

  诈骗分子的第一步是精准定位潜在受害者。在“扩大内需”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选择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正是因为这类平台操作简单,深受许多老年人喜爱。而在线下,类似的诈骗则往往通过开设工作室“扫码领鸡蛋”、“答题领红包”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加入特定微信群。

  寻找到目标群体之后,就开始建立人设

  北京警方披露的“扩大内需”案件中,诈骗分子精心打造了令人信服的人设。视频中的主人公多自称退伍军人,甚至声称为了参与项目不惜卖掉房产,以此增强可信度。这种人设打造针对老年人对军人、国家机构的信任心理,为后续诈骗铺平道路。

  类似的项目中,诈骗分子会塑造一个跟项目相关的人物,每晚在腾讯会议软件上开会,长期对中老年进行洗脑。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假冒的“国能”涉诈APP,虽然国能集团多次公开发布声明,但是因为每晚的腾讯会议,一些中老年依旧痴迷其中。



  最主要的是,犯罪团伙会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定制话术。对于关注健康的老年人,他们会推送“健康讲座”;对于有一定投资需求的老年人,则强调“国家政策”和“高回报”。这种精准投放策略大大提高了诈骗的成功率。

  第二步:建立信任与情感维系

  一旦成功吸引中老年人注意,诈骗分子便会着手建立长期信任关系。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逐步深化。

  情感关怀:在众多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例中,犯罪分子会扮演“贴心子女”角色,对老年人嘘寒问暖,甚至过年过节赠送小礼品。这种情感攻势恰好击中了许多缺少陪伴的老年人的心理软肋。

  权威背书:“扩大内需”案件中,诈骗分子盗用国家政策名义,伪造官方文件和政策解读材料,利用老年人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心理。类似的,在私域直播间诈骗中,诈骗分子会自称是“国能集团”“中慈联”等听起来有官方背景的机构员工,使用“中字头”等字眼增加可信度。

  表:诈骗分子建立信任的多种手段



  第三步:投资诱导与利益承诺

  当信任关系建立后,诈骗分子便开始引入投资概念,但最初会淡化风险,强调收益。

  · 低投入高回报:在“扩大内需”案件中,诈骗APP设置了不同档位的投资项目,最低仅需1698元即可参与,承诺回报却高达数万元。这种设计精巧的投资阶梯旨在降低初次投入门槛,让老年人感觉“试一下也无妨”。国能、中国圆梦、中国政企等涉诈APP推出投资项目均是如此。

  · 成功案例分享:诈骗团伙会精心编造大量成功案例。如“扩大内需”案件中,他们雇佣演员录制视频,分享参与项目后获得高额回报的“亲身经历”。这些案例往往配合视觉冲击,如展示大量现金、银行账户余额等,进一步刺激老年人的逐利心理。





  · 制造稀缺感:诈骗分子常强调“名额有限”、“限时参与”等概念,利用稀缺性原则促使老年人快速做出决定,减少深思熟虑的时间。当人处于时间压力下,理性思考能力会明显下降,更容易冲动决策。

  第四步:围网与收割:从小额试水到大额榨取

  诈骗过程的第四步是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这一阶段诈骗分子展现出对人性心理的精准把握。

  · 初期返利:在“扩大内需”案件中,投资者在初期往往能获得少量回报,这种正强化策略让老年人相信投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位曾从事过该行业运营的业内人士透露:“直到客户没有消费能力,或者子女介入,我们才会放弃该客户”。

  · 拒绝沉没成本:当老年人投入一定资金后,即使产生疑虑,也常因“不愿认赔”的心理而继续投入。诈骗分子则会利用这种心理,以“再投入一些就能全部提现”等话术诱使老年人加大投资。

  · 多重收割:在老年人投入大额资金后,诈骗分子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以“账户冻结”、“需缴纳税费”等名义进行二次榨取。与此同时,他们还会鼓励老年人发展下线,利用其社交网络扩大诈骗范围。



  第五步:切断线索与逃避打击

  诈骗链条的最终环节是切断联系渠道,使受害者无法追回损失。

  · 技术屏障:“扩大内需”案件中,诈骗APP的幕后主使位于境外,境内只设技术开发和推广宣传团队。这种跨境运作模式增加了追踪难度。一旦骗局即将暴露,犯罪分子会立即关闭平台,销毁数据。

  · 延迟发现:诈骗分子会千方百计阻止子女发现真相。一位受害者的女儿江女士表示,她的父母沉迷于微信群里的各种直播间购买商品,但直到产品快用完时她才发觉异常。犯罪分子还会教导老年人如何应对子女询问,如“这是国家秘密项目,不能对外人讲”等。

  ↓以下APP均为境外诈骗软件,下载时提示没有备案,IP地址显示在境外。



  通过对诈骗链条的五步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诈骗已不再是简单的欺骗,而是融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网络技术的精密犯罪。每一步都针对特定心理弱点设计,环环相扣,形成一套完整的操控体系。

  二、受害者的心理分析:为何精明一辈子的老人也会上当?

  1、趋利心理:高回报诱惑下的理性丧失

  追求财富增值是老年人易被骗子的高回报承诺所吸引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扩大内需”诈骗案中,诈骗分子承诺“投资9988元,211天后获得31万返利”,回报率高达3100%。这种远超合理水平的投资回报,恰好击中了老年人退休收入有限、医疗支出增加的财务焦虑。

  · 小额试水:受害者最初往往投入少量资金,正如一位涉嫌诈骗的业內人士所言:“进群只是第一步,留住客户才是关键”。当初期投入获得回报时,老年人的警惕性进一步放松,开始加大投入力度。

  · 从众心理:诈骗分子还会在群组内安排大量“托儿”,分享虚假的成功经验,制造“大家都参与了”的假象。这种社会认同效应让老年人产生“跟上大部队”的心理,降低独立思考能力。

  2 、避害心理:恐惧感驱使下的非理性决策

  与趋利心理相对应的是规避危害的本能,诈骗分子同样精于此道。

  · 虚构威胁:常见的套路是冒充公检法人员,声称受害人涉及重大案件,需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一位被骗1.3亿元的老妇人坦言,当“检察官”威胁她“不配合就马上开庭”时,她因害怕被捕而顾不上辨别真伪。

  · 健康焦虑:针对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诈骗分子则推出各种“神奇”保健品,如全鹿大补丸、山藥红曲粉等,宣称能治百病。这类骗局抓住了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使其心甘情愿支付高价购买无效产品。

  3、 权威效应:对官方机构的盲目信任

  老年人群体往往对权威机构抱有高度信任,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进行伪装。

  · 权威符号盗用:在“扩大内需”案件中,诈骗分子盗用国家政策名义,伪造官方文件,甚至虚构“国家主导”的背景。这些权威符号对经历过集体主义时代的老一代人特别有效,他们往往对“国家项目”深信不疑。

  · 专业形象包装:诈骗分子会精心包装“专家”形象,使用专业术语和看似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专业性的展示,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来说,形成了认知壁垒,使他们难以辨别真伪。

  ↓类似的涉诈APP汇总:



  4、 情感需求:孤独感导致的判断力下降

  许多老年人面临社交孤立和情感空虚,诈骗分子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 情感陪伴:有研究诈骗心理的专家指出,诈骗分子会模仿老人的说话风格,创造“同温层感”,甚至过年过节送礼物维持关系。这种长期情感投资,使老人对骗子产生情感依赖,甚至明知可能被骗也不愿失去这份“关怀”。

  · 家庭关系补偿:当子女因工作忙碌疏于陪伴时,老人与诈骗分子的“亲密互动”成为一种心理补偿。一位受害者的女儿无奈表示,她72岁的父母沉迷于微信群里的各种直播间,几乎不再参与家庭活动。

  5 、信息不对称:认知滞后与数字鸿沟

  老年人在信息获取和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劣势,这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 技术鸿沟: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加速,许多老年人难以适应新技术环境,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不足。他们不熟悉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容易轻信看似正规的虚假平台。

  · 知识更新滞后:老年人积累的生活经验在面对新型诈骗时往往失效。如“民族资产解冻”这类传统骗局穿上“扩大内需”的新外衣后,他们便难以识别其本质。

  表:老年人受骗心理阶段及应对方法



  通过对受害者心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受骗不仅是个人判断力问题,更是多种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三、案例对比与防骗建议:如何构建全方位的防骗体系

  1 、各类诈骗案例的共性特征

  通过对比“扩大内需”诈骗案与近期出现的其他类型老年人诈骗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多处共性,这些共性正是识别和防范诈骗的关键点。

  · 假冒权威机构:无论是“扩大内需”案件假冒国家政策,还是其他冒充“国能”等看似有官方背景的企业,权威伪装是诈骗分子的共同手段。这种策略利用了老年人群对权威的信任和敬畏心理。

  · 高回报承诺:所有诈骗案例均承诺不合理的高回报。“扩大内需”案件承诺数千倍回报,而保健品诈骗则承诺“神奇疗效”。这些远超常理的承诺是识别诈骗的重要红旗标志。

  · 精准心理靶向:不同类型的诈骗均表现出对特定人群心理弱点的精准靶向。针对重视健康的老年人推广保健品,而对关注理财的老年人则推广投资项项目。这种精准定位使得诈骗手段更具迷惑性。

  2 、多层面防骗建议与措施

  针对日益猖獗的老年人诈骗活动,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和技术多个层面构建立体防护体系。

  个人层面:提升识别与抵抗能力

  · 增强防骗意识:老年人应了解常见诈骗手法,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基本道理。对于任何涉及资金的要求,都应保持警惕,多方核实。

  · 掌握验证技巧: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检察院的建议提到:“大多数信息证伪往往比证真容易得多”,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验证。例如,对于冒充客服的诈骗,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于投资项目,可向相关部门咨询资质。

  · 培养健康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消“不劳而获”的念头,不被贪婪蒙蔽。同时,学会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给予自己足够的决策时间。

  家庭层面:强化情感支持与及时干预

  · 增加陪伴质量:子女应常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提升信息识别与维权能力。定期分享防骗知识,提醒最新诈骗手法,形成家庭防骗氛围。

  · 建立支持系统:在老人面临重大决策时,家庭成员应成为第一咨询对象。一位心理学专家建议:“在面临重大决定时,询问值得信任的亲友或专业人士。旁观者通常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

  · 早期发现干预:家庭成员应关注老人的异常行为,如突然大量购买保健品、频繁提及某个“投资项目”、或情绪异常波动等。一旦发现受骗迹象,应第一时间协助留存证据,陪同协商或向消协、监管部门投诉。

  社会层面:完善监管与维权渠道

  · 加强跨部门协作: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超指出:“私域直播涉老违法犯罪常跨地域开展,必须推动多部门跨省联动,才能形成打击合力”。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

  · 压实平台责任:应要求提供直播技术、小程序服务的企业履行必要的审核义务。对于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等诈骗高发地,应强化内容审核和用户举报机制。

  · 完善法律法规:彭超进一步建议:“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制定高位阶的专门法律,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更稳定、权威的法律保障”。应加快制定银发经济各细分领域的产品、服务、管理标准。

  技术层面:利用科技手段构建防线

  · 开发防骗应用:可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发简易操作的防骗识别应用,提供一键验证功能。

  · 建立预警系统: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可合作建立可疑交易预警系统,当检测到老年人账户异常交易时,及时介入核实。

  · 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可帮助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和诈骗链接,为老年人提供技术屏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防骗,已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而识破骗局的关键,在于洞悉骗子的套路。如果您的家人正身处骗局边缘,请务必将这篇文章转给他们。一次简单的转发,或许就是一份关键的“护身符”。

  【特别提示:欢迎多多转发关注!如您或身边的人不慎参与其中,可联系我们寻求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提供资料,让我们共同努力,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