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甜蜜网恋”与“高薪工作”也可能暗藏致命陷阱。
2024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小陈与小强,便因轻信他人邀约,先后坠入陕西宝鸡北派传销组织,经历了数天人身受控、精神洗脑的后怕遭遇,他们的经历也为所有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小陈:一场“跨省网恋”,让他走进七楼传销窝点
2024年毕业的四川小伙小陈,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一则网恋帖子陷入绝境。
8月20日左右,他在小红书发布关于网恋的内容后,一名自称同为四川人的网友主动私聊,两人迅速加微信、确定恋爱关系,对方的热情与同乡身份,让小陈逐渐放下戒备。
十多天的“甜蜜”相处后,对方从九月二、三号起,频繁邀请小陈前往陕西宝鸡“一起工作、共筑未来”。
起初小陈有所犹豫,但在对方多次软磨硬泡下,最终于9月12日从成都出发,踏上了这场“爱情骗局”的旅程。
12日下午抵达宝鸡后,小陈于13日上午见到了网恋对象,但对方身边还跟着一位“女性闺蜜”。
事后回想,这场见面从一开始就充满诡异:闺蜜全程频繁接打电话、回复消息,看似随意的聊天里,却不断打探小陈的家庭背景与经济状况……
小陈后来才明白,这是团伙在远程遥控、摸底排查。
接下来的两天,对方以“熟悉环境”为名带小陈在宝鸡游玩。
15日晚上,对方抛出“省钱”理由:“总住宾馆太费钱,去我表哥家借宿吧”。
涉世未深的小陈信以为真,跟着两人坐上出租车,最终被带到一栋老式居民楼的七楼,这里正是传销团伙的窝点。

(窝点现场图片)
进入前,对方以“怕弄丢”为由收走了小陈的手机和电子手表;进门后,“表哥”(团伙头目)及另外一男一女出面“接待”,直到被带入卧室,小陈才彻底惊醒:房间里铺着大通铺,六七个陌生男子挤在一起睡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想逃跑,却发现门口有人睡在地上挡路,阳台窗户也被做了限位,插翅难飞。
第二天,团伙的“洗脑大戏”正式开场。一名小头目对小陈“唱黑白脸”:先是恶语威胁“知道你觉得这是传销?信不信现在就能弄死你”,见小陈恐慌,又立刻换脸安抚“我们做的是合法直销,是你女朋友求来的考察机会,想留就留,想走就走”。
此后几天,洗脑从未停歇:有人继续用“黑白脸”施压,有人则用PUA话术攻击小陈,“你性格懦弱、工作挣不到钱,怎么给女朋友幸福?怎么给爸妈养老?”即便早已认清传销本质,小陈为了安全,也只能假装附和。
被控制的第四天,小陈曾有一次出门机会,虽能接触外界,但因手机仍被扣押,且想弄清对方后续意图,他选择暂时返回。

(窝点地址)
直到第六天早餐后,头目突然同意放他走,却要求他当场买好回家的火车票,并用支付宝转账600元“抵伙食费、住宿费”——转账后,对方还删除了他手机里的记录。
最终,两名男子押着小陈打车到火车站,直到他检票进站,才归还手机。
这场持续五天多的“囚禁”,让小陈身心俱疲:
窝点里约十人,多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少数三十岁左右,大多已被深度洗脑;房间没有空调,一日三餐全是素菜,早餐是半碗白粥或手擀面,晚餐是素菜配白米饭;被控制期间,他的所有消息都要在监控下回复,面对父母询问工作,只能被迫撒谎。
出来后,小陈联系到李旭反传防骗团队,希望团队能将他的自身经历制作成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让更多人看到,避免上当受骗。
警方随后也联系到小陈,索要了窝点成员的信息和转账记录。经调查后反馈,该传销团伙已于23号晚上逃跑,甚至还偷走了房东的洗衣机。
万幸的是,小陈通过支付宝网页端恢复了转账记录。
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事后发现连自己120W的充电头都被传销人员偷偷换成了普通充电器。
根据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胁迫、诱骗他人参加传销活动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小陈表示,像骗他的那名女性,按此法规至少会被拘留五天以上,他也期待2025年起,更多传销人员能受到法律制裁。
小强:“找工作”的邀约,成了四天的传销噩梦
与小陈不同,刚毕业的小强,是被“找工作”的幌子骗进传销的。
2025年6月底,他听认识的人说“宝鸡有人脉,能帮你找好工作”,便满怀期待地前往当地。
抵达后,对方却绝口不提工作,只带他在宝鸡逛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才抛出“橄榄枝”:“我们在创业,缺合伙人,不用卖产品,你考虑加入吗?”
此时的小强已在宝鸡住了三天,对方又以“有免费住处,先将就”为由,将他的行李打包带走。
当天晚上,对方故意拖延到十一二点才出发,路上漆黑一片,看不清路线。快到目的地时,还特意强调“附近有军区和派出所,绝对安全”,用安全感打消小强的疑虑。
进门后,对方以“创业规定”为由收走了小强的行李和手机,“我们帮你保管,不会碰你东西”。
当时的小强还天真地以为,这是创业团队的“严格管理”,直到看到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睡大通铺,才隐约觉得不对劲。
第二天,更诡异的场景出现:吃饭前,所有人要进行“饭前仪式”,轮流自我介绍、喊口号。
即便如此,小强仍自我安慰“可能这就是创业氛围”,直到饭后有人开始“上课”。这些讲课的人逻辑混乱、言辞粗鄙,内容毫无专业度,他才彻底明白:自己进了传销窝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他的反应,似乎早已被团伙察觉。
此后,他的人身自由被悄悄束缚:出门有人跟随,说话有人监听,手机始终被掌控在他人手中。
在被控制的四天里,小强与传销人员上演了一场“互相演戏”:对方卖力洗脑,他假装“感兴趣”,内心却坚定不加入。
直到对方发现,小强“油盐不进”,留在窝点只会“浪费资源”,才同意放他走。
离开前,小强被迫转账400元“抵住宿费”,对方同样删除了转账记录;直到进入高铁站的最后一刻,他才拿回手机,此时才发现,手机定位早已被关闭。
回想整个过程,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如今想来细思极恐:刻意拖延的出发时间、漆黑的路线、“附近有派出所”的刻意强调……每一步都是传销团伙精心设计的陷阱。
小陈与小强的经历,并非个例。
面对网络交友的甜蜜邀约、陌生人提供的“好工作”,所有年轻人都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跨省见网友,不要轻信“无门槛、高回报”的工作,一旦察觉异常,及时向外界求助。
毕竟,保护好自己,才是一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