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邀约的“高薪工作”:小龙亲历成都“1040工程”传销七天实录

李旭反传销
2025-09-07
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

  小龙从未想过,毕业两年的同窗情谊,会将他卷入一场精心编织的传销骗局。这场以“高薪工作”为诱饵的邀约,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为期七天、充满套路与博弈的“洗脑”攻防战。



  一、同窗邀约:从“关心”到“神秘工作”的铺垫

  故事的开端,源于同学的一次借钱。小龙当时并未出借,两人的联系却因此频繁起来。这位同学一改往日,变得格外热情,每天主动找小龙聊天,关心他的工作与生活。

  聊到工作时,同学向小龙大吐苦水,抱怨自己工作不顺、薪资微薄、生活无望。就在小龙感同身受之际,同学话锋一转,称自己手里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小龙心生好奇,多次追问工作内容、薪资水平和存款情况,但同学始终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在小龙的反复追问下,同学才“勉强”透露,自己做的是“活动策划”,月薪四位数,已存下几万块。这番说辞让小龙心生疑窦,他本就有查看银行账单验证信息的习惯,同学的含糊其辞更让他觉得不实。

  尽管心存疑虑,但同学的热情邀约一次比一次恳切,加上小龙本身有跳槽的想法,又对“活动策划”这一岗位抱有一丝兴趣,便口头答应了下来,却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你都邀请我这么多次了,我再不去就太说不过去了。”在同学的持续邀约下,碍于同窗情面,小龙最终答应利用请假回家的机会,顺路去“看看”。

  出发前,同学反复强调一个要求:“这份工作需要你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了解,你确定有这个时间吗?确定了一定要提前告诉我。”小龙当时并未多想,一口答应下来。

  二、成都之行:温情脉脉下的“氛围营造”

  小龙按约抵达了成都某新区的一个小区,同学所说的“工作地点”,竟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居民房。屋内住着两女三男,加上小龙的同学,一共六人。

  第一天,同学只是将小龙介绍给了同住的“朋友们”,并未提及任何与工作相关的实质性内容。第二天,同学和他的朋友们更是热情地陪同小龙在成都游玩了一整天,全程吃喝玩乐,气氛十分融洽。

  直到第二天晚上,一位“朋友”才对小龙说:“既然你来了,也是我朋友的朋友,看在你同学的面子上,这几天就带你见识了解一下我们的生意,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领悟了。”小龙当时仍未察觉异样,便点头同意了。

  三、识破骗局:从“见朋友”到“洗脑课”的转变

  第三天,“了解生意”的环节正式开始,却是小龙始料未及的“见人”与“听课”。

  密集“洗脑”:一天之内,小龙被安排与三到四位陌生人见面,美其名曰“介绍朋友认识”,实则是轮番进行“洗脑”。这些人既不说明具体生意内容,也拿不出任何实体产品或书面文件,只是围绕着“国家政策”“五级三晋制”“薪酬体系”等空洞概念大谈特谈。

  破绽初现:作为理科生,小龙习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他提出“拿笔写下来”的要求,却发现对方只是用背好的套话应付。更让他起疑的是,屋内备有大量的水杯和笔,仿佛早已准备好迎接像他这样的“考察者”。同时,这些人会刻意打探他的想法、性格和爱好,让他感觉像是在“对症下药”。

  清醒观察:事实上,从第一天听课的第三个人开始,小龙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骗局。但出于三点考虑,他决定将这场“七天之约”看完:一是碍于朋友情面,不想当场撕破脸;二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他们的骗人套路;三是请假时间未到,觉得待在这里比回去上班“有趣”。



  四、深度博弈:七天里的“虚与委蛇”

  接下来的四、五、六天,洗脑仍在继续。对方抛出“培养现代化商人”的口号,却始终只靠一张嘴、一支笔、一杯水进行“教学”,这让小龙觉得十分可笑。

  (一)对方的套路

  1.情感操控:每天晚上,同学都会“贴心”地陪小龙聊天,实则是监视他的动向,防止他过多使用手机与外界联系。他们还会刻意迎合小龙的喜好,陪他看恐怖片、抓鱼摸虾,营造出“氛围很好”的假象。

  2.信息封闭:成员们早出晚归,却从不透露具体去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套取小龙和同学之间的悄悄话,并在后续交流中有意无意地提及,以此试探和影响小龙。

  3.人设包装:为了增加说服力,这些人纷纷伪造身份,声称自己曾是公务员、警察、老师,或是家里包工程、干工地的老板,以此证明“这么优秀的人都来做,这个生意肯定好”。



  (二)小龙的应对

  1.知识博弈:小龙喜欢历史,知识面较广,他发现对方在谈论历史、地理等话题时漏洞百出,便故意抛出问题,戳破他们的谎言。

  2.假意迎合:面对对方的套话,小龙会故意透露一些无关紧要的“个人情况”,甚至开玩笑说“回去可以总结一下这个生意,写一本书”,以此迷惑对方。

  3.直接试探:他多次询问对方“干这行几年了”“有没有办公室”“具体上班内容是什么”,对方要么避而不答,要么用套话搪塞,这更坚定了他的判断。

  五、摊牌时刻:拒绝交钱后的“变脸”与离开

  七天期限的最后一天下午,这场“生意”的真面目终于暴露——对方开始劝说小龙交钱,金额高达7万元,甚至直接提出可以帮他办理贷款。

  “兄弟,你就是没有魄力、没有胆识,不是聪明人。”面对贷款人员的激将法,小龙以“要养家、要供弟弟妹妹读书”为由拒绝,并故意调侃:“要么你们借给我交这七万,或者交个3800玩玩,便宜点。”

  见小龙始终不为所动,屋内的“话事人”(一位女生)和小龙的同学都表现得十分生气。“话事人”指责小龙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人脉,同学也因“劝说失败”而面露不悦。



  当晚,小龙买了菜,亲自下厨做给大家吃。他深知这些人大多也是受害者,并未当面揭穿骗局。饭后,对方仍未放弃,继续向他灌输“生意很好”的理念,但小龙去意已决。

  第二天,小龙离开了那个小区。不久后,除了那位同学,其他同住者都将他的微信删除。尽管小龙后来试图通过长篇文字劝说同学醒悟,但对方不仅不听,还责怪他“多管闲事”。

  六、骗局解析:揭开“1040阳光工程”的层层伪装

  结合七天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小龙对这场传销骗局进行了深刻剖析,总结出其六大核心套路:

  1.偷换概念,伪造政策:将传销活动与“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等概念强行捆绑,用“五级三晋制”“打造中产阶级”等空洞口号包装骗局,却拿不出任何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合法资质。

  2.断章取义,曲解信息:刻意从新闻联播、政府宣传标语中截取片段,甚至使用P图、伪造视频等手段,歪曲解读国家领导人讲话和政策文件,将毫不相关的内容与“生意”挂钩,制造“合法性”假象。

  3.易地操作,隔离管控:选择在异地的居民小区开展活动,一是为了切断参与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其在陌生环境中更容易被洗脑;二是为了规避执法打击,“一对一”家庭式串门洗脑增加公安机关侦查难度。

  4.精准画像,对症下药:通过前期聊天打探参与者的性格、爱好和弱点,安排不同“人设”的人进行针对性劝说,用“套近乎”“讲故事”等方式降低对方警惕性。

  5.规避法律,拉人敛财:严格控制团队人数在30人以下,上总600份29个人,以此规避法律对传销的界定。其核心模式仍是“拉人头”,要求参与者发展3名下线,形成金字塔式的利益链条。

  6.画饼充饥,欲擒故纵:宣称投入69800元,最终能获得1040万元回报,还承诺“返还19000元”以打消疑虑。实则所有资金都流入顶层人员口袋,所谓“工资”“回报”不过是用新人的钱支付给老人的“拆东墙补西墙”游戏。

  七、亲历者的忠告:远离诱惑,守住底线

  小龙在这场经历中,凭借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成功避免了财产损失。他也想通过自己的经历,给更多人提个醒:

  不要轻信亲友或者网友口中的“高薪工作”“网恋交友”“神秘生意”,凡是要求“异地考察”“封闭了解”“发展下线”的,极有可能是传销骗局。

  面对诱惑要保持理性,任何合法生意都离不开实体产品、正规资质和清晰的盈利模式,只靠“嘴皮子”赚钱的,必然是骗局。

  一旦察觉陷入传销,要保持冷静,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脱离并向公安机关举报。

  这场为期七天的“特殊经历”,让小龙更加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试图不劳而获、靠拉人头敛财的“生意”,终究是一场黄粱美梦。

  [此文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