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薪实习"到所谓“创业平台”魔窟:一名大学生的广东东莞“德信控股”传销骗局亲历记

李旭反传销
2025-07-21
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

  从"高薪实习"到所谓“创业平台”魔窟:

  一名大学生的广东东莞“德信控股”传销骗局亲历记

  一、求职陷阱:网络交友背后的传销邀约

  2024年初,刚结束实习的小丽在一款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名男子。对方热情健谈,得知小丽因工作不顺辞职后,便频繁向她描绘自己所在公司的“美好前景”——位于广东东莞常平的某化妆品公司,不仅工资可观,还有不定时团建,同事氛围也十分融洽。尽管小丽多次追问公司具体业务,对方的回答始终含糊其辞,却总能用“表面光鲜”的说辞搪塞过去。



  ▲网友提供资料

  1月初,被“高薪工作”吸引的小丽,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来到东莞常平。抵达当晚,对方以“宿舍离公司有10公里”为由,将她带到东莞大朗镇的一处住所。进门时,对方特意叮嘱:“先别跟父母说具体地址,放心,这里很安全。”小丽很快发现,这处所谓的“宿舍”竟是男女混住,当晚陆续回来的“舍友”们看似刚下班,却聚在一起打牌,鲜少有人玩手机。她想独自看手机时,总会有人凑过来盯着屏幕,这让她心里泛起一丝不安。

  二、传销洗脑:"创业平台"的层层套路

  接下来的两天,对方以“主管没空”为由,带小丽四处游玩,字里行间不断强化“公司氛围好”的印象。直到第三天,对方才“摊牌”:他们其实是某化妆品公司的合作伙伴,不用坐班,工作地点可能在公园、球场或咖啡店;而所谓的“见客户”,起初并不会带新人参与。此时小丽隐约意识到,自己或许就是他们口中的“客户”。

  随后,对方开始密集洗脑:鼓吹行业前景,提及团建、旅游等奖励,对比“打工与创业的区别”,最终露出真面目——这是一个“创业平台”,需要拉3个合作伙伴,且必须缴纳“专利费”。所谓“专利费”,实则是购买一套化妆品经营权的费用,一份9560元。他们还诱导小丽多买几份,声称“投资越多,越受领导重用,创业更有动力”。



  ▲网友提供资料

  小丽以“没钱”为由拒绝,对方却步步紧逼:“想干就总有办法。”紧接着,更多“同事”加入洗脑阵营,有人说某经理“一个月内买房买车”,有人称自己“月入两万”,甚至有人扬言“不用干活也能月入8000”。这些“成功案例”让本就迷茫的小丽逐渐动摇,最终在对方的怂恿下,决定“筹钱创业”。

  他们教小丽用“善意的谎言”向家人朋友要钱,比如谎称“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积蓄下,小丽凑够了近两万元,买下两份“经营权”。交钱时,对方要求必须取现金,理由是“现金交易更有仪式感,能让你珍惜创业机会”,甚至在银行限额时帮她想办法凑齐。

  三、现金交易与人身控制:传销的隐蔽手段

  拿到钱的当天,小丽被安排在宿舍“面试”——三人围坐圆桌,她的手机被放在桌子中间,全程不能触碰。所谓的“面试官”其实是团伙成员,还要求她拿钱发誓“若退出就承担严重后果”。随后,她被要求填写一份繁体字的“入职单”,公司名称写着“德信控股公司”,签完名、按完手印后,单子就被收回,既没有专利合同,也没有劳动合同。

  加入“公司”后,小丽的生活彻底被掌控:每天学习的“课程”,实则是如何拉新人、如何与新朋友建立关系,甚至包括“看朋友圈找目标”“用微信设置阻止他人添加”等技巧。他们还会分享“成功伙伴”的“悲惨过往”,以此证明“在这里创业能改变命运”,比如“交8万可获国内游,交15万可获国外游”。

  四、传销真相:从"艾诗莉娅"到"DX"的产品骗局

  让小丽起疑的是,他们嘴上说“做直销”,却与正规直销毫无关联,产品也频繁更换——她加入时是“艾诗莉娅”,后来又换成“DX”。更让她恐惧的是,自由和手机被严格限制:出门必须3人以上同行,手机时刻处于他人监视下;团伙成员多用代号,且频繁更换手机号和宿舍;他们还会集体整理好友名单,讨论如何诱骗他人加入。

  小丽发现,团伙里大多是高中毕业生、大学生或实习生——不少学生是被“可提供实习盖章”吸引,甚至有人被洗脑到辍学。他们常被灌输“读书不如创业”“30岁就能躺平赚钱”“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等观念,用“打工没出息”进行道德绑架。



  ▲网友提供资料

  五、逃亡与反思:传销的顽固性与维权困境

  随着疑虑加深,小丽确定自己陷入了传销组织,开始寻找逃离机会。但每次提出离开,都会被以“要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拉不到人就是朋友不真心”等话语打压。长期的精神控制让她几近抑郁,直到3月,她才终于找到借口成功逃脱,而当初邀请她加入的男子,在她离开后立刻将其拉黑。



  ▲网友提供资料

  据了解,小丽所经历的“德信控股”,正是李旭反传防骗团队曝光的“全美世界”传销变种组织,主要活跃于东莞、中山、珠海、江门等地,以“9560元入门费”“五级三阶制”为特征,通过现金交易掩盖资金流向,尤其针对学生群体,利用情感邀约、虚假创业承诺实施诈骗。据李旭反传防骗团队调查,此类传销在广东呈爆发趋势,常见特征包括:

  假冒合法企业:冒用"全美世界""德信控股"等名称,伪造直销牌照;

  现金交易隐蔽化:要求现金缴纳"专利费",切断资金追踪路径;

  目标精准化:重点诱骗大学生、求职青年,利用情感邀约(如网恋)降低警惕。

  六、警示:如何识别与应对传销陷阱?

  警惕"高薪低门槛"工作:凡是以"轻松月入过万""创业暴富"为噱头,却要求交纳入门费、拉人头、层层返利的均为传销;

  拒绝现金交易:正规企业均支持银行转账或电子支付,现金交易往往是掩盖资金流向的手段;

  保留证据及时报警:即使现金交易无合同,聊天记录、转账记录、传销窝点照片均可作为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尽管受害者众多,但由于缺乏证据,维权之路往往异常艰难。小丽的经历揭露了传销团伙的狡诈与顽固——他们披着"创业""直销"的外衣,专攻学生和社会经验不足的群体。唯有提高警惕、全民反传,才能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此文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