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将小海卷入成都传销组织的漩涡。以下是他的亲身经历,希望能为大家敲响警钟,引以为戒。
一、事件起因:温柔陷阱的悄然搭建
2025年4月21日,一个网名为kim的账号通过QQ空间添加小海为好友,自称是永川老乡。交流中,两人竟有种“思想同频”的错觉;翻看kim的QQ空间,满是积极向上的动态,更让小海心生好感。几番礼貌互动与“商业互吹”后,kim主动发起视频通话,称自己正在外地出差。
随后,两人互加微信。小海从kim的朋友圈看到,她的生活精彩纷呈——热衷尝试新鲜事物,常年因工作出差忙碌,却几乎每天都抽出时间与自己视频聊天。聊天中,kim透露自己在成都遇到了“贵人”,对方人脉广阔,让她受益匪浅,身边的环境也格外优质。
长达一个月的相处中,kim用一系列“温柔攻势”逐步引导小海前往成都:
塑造完美人设:kim展现出温柔、善良的特质,言谈间透露出清晰的人生规划,俨然一位成功的职场女性。她常分享新颖观点,比如“多尝试新事物”“别自我设限”“学会主动沟通”,不断拓展小海的认知。
抛出诱惑橄榄枝:得知小海的暑假计划后,kim主动提出可以安排实习,“有我罩着你”;还提议先带他去青城山游玩,顺便考察实习岗位。
制造“被认可”感:她告诉小海,自己已向朋友推荐了他,大家都觉得他很优秀,非常想认识他。
模糊核心信息:当小海追问实习具体内容时,kim只说是“创业和策划”,轻描淡写地说“你这么聪明,一学就会”,还强调“保持新鲜感更好”。
展现“诚意”:为了接待小海,她称自己特意交接工作、请假陪伴,还主动询问小海的空闲时间。
彼时的小海,正渴望接触更优秀的人、拓展人脉、实现成长,加上对kim的信任,最终决定独自前往成都。
二、成都之行:陷阱初现与沉浸
(一)“愉快”的前三天:温水煮青蛙
6月6日至8日,小海在成都度过了三天看似欢乐的时光。kim说自己特意请了一周假,既要带他实习,也要陪他游玩。因小海抵达时间较晚,便先入住kim小区附近的“柳某某象”酒店,次日才与kim汇合。
6月7日,kim带小海畅游都江堰,一路不停强调“多沟通才能解决问题”,还热情邀请他第二天去家里吃早餐,“室友们都想见见你”。小海虽有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
6月8日,kim又带他去多乐岛玩了一整天,晚上顺势邀请他回出租屋吃晚饭。正是这次“家访”,让小海一步步踏入了传销组织的核心圈。
出租屋位于成都市温江区锦城印象小区,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加上小海共6人(另有1人未归)。这里的氛围起初让小海惊叹:
房间整洁到极致,连被子都叠成“豆腐块”;
一日三餐全在家做,大家格外节俭,哪怕剩一点饭也要留着;
相处时充满“人情味”:吃饭时互相夹菜,男生主动做饭,女生帮忙打扫,分工明确;
每个人都像“小太阳”:会主动肯定他人——比如夸赞做饭的男生“辛苦又帅气”,对付出的人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这样的场景,像极了“爱情公寓”式的和谐,男女生相处融洽,每个人都散发着高能量,让小海渐渐放下了戒心。
第二天早上,室友们特意做了三明治等他,吃饭时不停夸赞做饭的男生;饭后,一位女室友主动和小海聊天,分享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话里话外透露出“以前的工作没前景,不如多闯闯”的想法。
晚上回到出租屋,室友们正等着他们一起包饺子。进门时,大家热情迎接,主动让kim介绍小海;包饺子时,男室友A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吐槽父母的工作“没意义”,说自己想找“有前景、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还不时打听小海的家庭情况。饭后,大家一起玩西游记卡牌游戏,输了就玩真心话大冒险,气氛热闹又放松。
深夜11点,kim坚持让小海留下和A同住,说“A早就想认识你,想和你聊聊”。小海再三拒绝,坚持去酒店住,kim却显得有些不悦,劝他“多沟通、突破自己、主动认识新朋友”。最终,小海被说动,答应第二天留在出租屋,因为kim说“室友们难得聚齐,明天一起出去玩”。
第三天,小海7点半到出租屋时,大家已各自忙碌:男生准备早餐,女生化妆收拾,生活规律得像“样板间”。吃完早餐,一行人骑车锻炼了半小时,相处融洽;中午回家后,有人买菜、有人买零食,男生下厨时还放着歌,氛围轻松惬意。
午睡时,小海在沙发休息,男室友B坐到旁边,聊起自己的经历:天津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比亚迪当工程师,虽业绩突出,但觉得“人生一眼望到头”,主任的晋升更让他看不到希望,于是决定“出来闯闯,让人生更厚重”。
下午,大家边吃零食边玩三国杀,笑声不断;晚上还一起跑步、锻炼。之后,kim请来一位“重大师兄”,说“他是重庆老乡,听说你很优秀,特意来认识你”。师兄先夸kim“努力又温柔,能学到很多”,再分享自己在成都“创业的精彩人生”,最后鼓励小海“多交流、积累人脉、别自我设限”。
当晚,大家又玩了新的卡牌游戏,11点后洗漱休息。kim特意找小海私聊,询问他的感受,还“贴心”地说:“在纠结明天要不要带你开始培训,想根据你的状态来,毕竟多学东西能提升自己。”小海与A同住时,A本已躺下,见他玩手机,又主动陪聊到他困了才睡。
(二)察觉异常:洗脑露馅与警觉
第四天早上7点半,众人准时起床。小海帮忙晾衣服时,发现所有人的被子都叠成了整齐的“豆腐块”——这种过度统一的“规律”,让他心里第一次泛起一丝怪异。
早餐后,kim找来两个人,说是要介绍“创业平台”的背景和薪资分配制度。两人先做了“优秀”的自我介绍,再暗示自己是kim的朋友,“互相欣赏”,随后开始灌输内容:他们宣称这个“行业”有三大目的,包括解决我国五大类人口问题、撬动民间闲散资金促进货币流通、培养现代化商人;还有三大保障,如五级三晋制中的责任制、《生活经营管理二十条》和自律;以及所谓的宏观调控含义、六大意义等,甚至规定了达到不同级别有相应的复制奖励,强调份额可继承、可转让。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种诡异的逻辑,小海越听越怀疑。聊天的人似乎察觉到他的犹豫,竟主动说:“你可能觉得这像传销,但其实很有保障”“这事儿有‘口头风险’,别跟外人说,免得误会”;kim更是反复强调“我是你的贵人,要相信我,别信网上的负面评价”。
午饭前,小海借口上厕所,赶紧用手机搜索“新型传销”,结果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骗局!吃饭时,他全程心神不宁。午休时,他选择睡沙发,却发现之前陪他聊天的B换成了A——这种刻意的“陪伴”,让他警铃大作。
再次躲进厕所后,他在微信上搜索相关信息,竟刷到了几天前发布的类似经历,文中提到的地址就在附近!小海瞬间清醒,立刻联系姐姐和同学,悄悄制定逃跑计划。
三、逃跑过程:惊险逃离魔窟
起初,小海想等A睡着后再悄悄溜走。一位好心姐姐得知后,急促地劝他:“别管东西了,赶紧跑,安全最重要!”但小海觉得对方尚未完全戒备,想试着拿回自己的物品。
可在沙发上坐了很久,A始终没睡,见小海没休息,还特意起身“陪聊”。小海灵机一动,先以“换裤子”为由把物品装进包里,再谎称“要去网吧整理资料”。A立刻说“我陪你去,帮你忙”,下楼后还马上给kim打了电话。
A是个高个子男生,硬碰硬显然不现实,小海决定智取。到了酒店,他假装找“丢失的手机”,想趁机暗示工作人员自己身陷传销,但对方毫无反应。小海心里一沉:“难道酒店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不敢多等,立刻打车。
等车时,他继续演着“找手机”的戏码;车一到,他假装“放弃寻找,去网吧”,趁A不注意,猛地冲过有栏杆的马路,一头钻进出租车——终于逃离了这个看似“美好”的魔窟。
四、可疑之处反思:传销组织的套路剖析
事后回想,传销组织的破绽其实早已暴露,只是被“和谐氛围”掩盖:
工作状态诡异:所有人都号称“有工作”,却总能全天陪伴;kim说“为了陪我请假”,女室友称“身体不舒服请假”,A说“前段时间忙完了”,B则在“洗脑当天上班,11点就回来做饭”。种种借口背后,更像是有人统一安排。
时间与空间反常:给小海“讲课”的人,工作日随叫随到;他们只在小区内活动,接送也只到楼下,推测该小区可能藏着多个传销窝点。
隐形监视:每天中午安排不同人陪小海午休,睡前会主动聊天到他犯困——实则是防止他独处、思考或联系外界。
言行不一:他们自称“有钱人”,却顿顿吃剩菜、kim常年穿劣质鞋;朋友圈满是“出差、培训”,现实中却从不讨论工作;说“在同一平台不同部门”,却各自行动、连地铁站都不熟悉,也没有代步工具。
刻意模糊信息:kim一直用“你聪明,一学就会”回避实习细节,朋友圈内容看似充实,却毫无具体工作痕迹。
统一化与标准化:所有人思想“积极向上”到过于统一,对质疑有预设答案(如“这是国家暗箱操作的合法项目”),还会用“总管调解”“家人劝说”施压。
五、相关参与人员信息
kim(梁某某):女,2000年4月3日出生,永川人,初中就读于永川文理附中,高中在永川中学,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
A(黄某):男,25岁,永川大安人,专升本学历。
女室友(杨某某):女,永川何埂人,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
陈某某:男,云南曲靖人,天津大学电机相关专业毕业。
任某某:男,重庆巫山人,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就读于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博士。
资某:女,长沙人,护理专业学生。
灿某:女,河南人,上海师范大学学生。
六、总结与思考:传销的危害与应对
这个传销组织的套路,本质是通过“认知重构→环境控制→行为矫正→关系割裂→经济榨取”的闭环,摧毁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对认可的渴望、对成长的追求、对友情的信任,一步步将人拖入深渊。
反制传销,需从源头警惕:不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对“模糊工作内容”“过度热情”保持警觉;一旦察觉异常,及时联系亲友、果断脱身,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传销组织用“和谐氛围”包装骗局,里面的人或许是被洗脑的受害者,或许是主动行骗的加害者。但无论如何,保持清醒、坚守底线,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七、致谢
小海特别感谢在逃离过程中提醒他“先保安全”的好心姐姐,以及一直支持他的家人和同学。希望他的经历能让更多人擦亮眼睛,远离传销陷阱。
[此文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